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aidabook.com

第240节(2 / 3)

宁妃浅浅一笑,道:“愿皇上选尽良才,多有伊尹。”

“伊尹吗?他以味说汤,至于王道,爱妃倒也清楚?”

朱允炆眼睛微微一亮。

宁妃坐了下来,轻道:“商元圣可是传说,臣妾如何能不听闻,就是尚膳监也以其为祖。五味调和、火候论,便是其所创。以厨之艺,比之国家,是成汤之重臣。”

朱允炆有些叹息。

古代人都知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之难,唯有清至以后,在那喋喋不休,说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简单,借此抨击《道德经》无为而治。

可要知道,提出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时代,可没什么炒锅,只能“烹”,拿一条小鱼,简单洗一洗,既不去肠子,也不去鳞,如果总翻动,会让小鱼碎掉。

在《毛诗故训传》中有云:烹鱼烦则碎,治民烦则散,知烹鱼则知治民。

烹小鲜不可扰,治大国不可烦。烦则人劳,扰则鱼溃,这才是治国智慧,才是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真谛。

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鱼羹,品了品,说道:“道理虽是相通,可做起来难,想要做好更难。朕已经给户部放了风声,打算设置中央钱庄。”

宁妃聪颖,笑道:“那户部一定会反对。”

朱允炆哈哈笑了笑,道:“没错,他们会反对,而且不会反对一次。只是朕给他们机会,希望他们与朕共进退,若他们不要这个机会,而是想要在朕身上捞取好处,到时候吃了巨亏,也怨不得朕。”

宁妃莞尔,提醒道:“百姓还好说,他们手中的银本就不多,可百官、商贾未必会放过如此机会。谁都知道银贱铜贵,若有人大量囤积铜钱,必会导致铜更贵,凭空多出来许多利来,他们必会争抢。”

朱允炆示意宁妃一起用膳,道:“争,他们不争,我们如何赚一笔?秘密运抵京师的铜币已堆积如山,何福那边冲压铸币也已实现,后续供应不会出问题。银贱铜贵已到了危险地步,再如此下去,必影响民间生活,钱庄已经等不得了。”

宁妃清楚朱允炆的谋划,中央钱庄的原始资本积累,便是以后宫营收为主,后来何福带匠人开大铜矿,铸造铜币,积累了近十个月,已形成了相当规模,推出钱庄,是有条件的。

“臣妾有一事不明。”

宁妃拿出了一枚铜钱,放在桌案上。

朱允炆看了一眼,解释道:“可是在疑惑,为何到了建文朝,铜币依旧是洪武通宝,而不是建文通宝?”

宁妃微微点头,眼神中充满疑惑。

朱允炆严肃地说道:“太祖自言,我本淮右布衣,天下于我何加焉。回顾太祖一生,其聪敏而有远见,神威英武,收揽英雄,平定四海,求贤若渴,重农桑,兴礼乐,褒节义,崇教化。”

“虽诛杀良多,冤案多出,然就其功绩来看,仅驱逐胡虏,除暴乱,拯救汉民族,平定天下,恢复中华,便足以让其彪炳史册,千古流芳。”

“如此功业,当为万民永记。朕不打算铸造建文通宝,也不打算改建文钱钞,这天底下,应只有大明宝钞,只有洪武通宝!开国之艰,中华之立的无上功德,应让太祖以这种方式永存于世。”

宁妃听闻,肃然起身,行礼道:“皇上有如此认知与决断,是大明之福。”

翌日一早,户部黄子澄、夏元吉便联同内阁解缙、张紞求见。

夏元吉苦口婆心,劝道:“皇上,若准备铜币不足,挤兑风潮起时便是中央钱庄关门之时啊。”

朱允炆拍了拍桌子,阴沉着脸说道:“朕已从后宫中,筹措了三十万贯铜钱,这只是朕注入钱庄的。一旦引利法策颁布,百官跟进将铜币存入钱庄,便可拥有大量铜钱,京师商贾、百姓,能兑多少铜钱?只要兑换下去,银贱铜贵的局面便会改观。”

“可是,若是依旧不够兑换的,如何收拾局面?”

夏元吉咬着牙,冒着被降罪的危险说道。

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,道:“不会不够,朕盘算过,若是在京师兑出五十万贯铜钱,民间铜荒便会缓解,若是兑出八十万贯铜钱,铜钱便会走低。夏爱卿,民间缺铜已成大疾,中央钱庄需早日面世,朕意已决,无需多言。”

黄子澄止住了夏元吉,道:“既然皇上已下决心,户部存铜五十万贯,愿拿出二十万贯,以支钱庄,剩余三十万贯,实乃不宜动用。”

朱允炆微微眯起眼,看着黄子澄,说道:“二十万贯铜钱入钱庄后,钱庄会拿出相应银两送至户部。如此一来,户部可是会大赚一笔啊,罢了,既是户部好心,朕不准也是不妥。”

黄子澄不知道朱允炆哪里来的底气会赚,早已做好了亏损的准备,但有什么办法,现在不说明底线,一旦钱庄无以为继,皇上发怒,干涉户部,那岂不是财政大乱?

解缙见事情到了这种地步,也不再说钱庄之事,道:“皇上,眼下各地秋收已是入仓,为百姓过一安稳舒适之年,臣请命新建八座粮仓,以朝廷名义收购粮食,充实粮库,以备灾兵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